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 都市言情 >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 446 明天组会上我们给魏老师一个惊喜(求订阅)

446 明天组会上我们给魏老师一个惊喜(求订阅)(1/ 2)

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

周日,许秋因为前几天太过忙碌,有些疲惫,就多休息了一会儿,一觉睡到了下午一点钟才起床。

大约一点五十分的时候,魏兴思给许秋打了个电话,说让许秋到了之后去找他一下,主要是修改、投递《焦耳》文章的事情。

这篇《焦耳》工作,实验表征方面主要是陈婉清负责的,实验思路是许秋提供的,文章也是他负责撰写的。

这周许秋爆肝合成实验的过程,也是爆肝文章的过程。

《焦耳》的档次虽然不低,但许秋已经有过一次投稿经验,这次写起来就是轻车熟路,现在文章已经基本上撰写完毕。

这篇工作,主要基于“全溶液法、半透明、多彩、大尺寸、柔***件,整合了有机光伏领域将来要步入商业化过程中,几乎全部的问题。

可能只差一个环境友好型溶剂、非卤溶剂概念。

这也是许秋接下来打算做的一个小方向,用类似四氢呋喃等相对低毒性的溶剂,去替代传统的氯仿、氯苯溶剂。

他已经有了大概的合成思路,那就是通过对有机光伏材料进行分子结构改性,比如引入烷氧基等侧链,提高其在非卤溶剂中的溶解性能,便于进行溶液加工、制备器件。

总的来说,许秋现在的科研规划,是以冲击高效率为主业,顺带发表一些事关有机光伏未来商业化进程的工作,用来吸引同行们的关注和跟进,引领整个领域朝这些方向发展。

毕竟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在当今的时代,前沿科技领域的行业想要发展,就必须要整合一大批人的力量,才能够得以进步。

许秋现阶段能为这个行业做的事情,也就这么多了。

他作为一个先行者,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了,便问心无愧。

至于别人选择跟他走,还是不跟他走,那是其他人的事情。

另外,《自然·能源》的文章到现在还没有消息,说明大概率是又被送还给审稿人重新审稿了,就是不知道需不需要二次修改。

其实也很正常,之前许秋看到的几篇有机光伏领域的《自然》大子刊,从文章投出到文章被接收,花费的时间都是三个月甚至四个月以上的。

尤其许秋、魏兴思这两个名字在《自然》大子刊期刊那边算是陌生的名字。

等许秋吃完中饭到达材一216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两点多,实验室的小伙伴们都已经到了。

田晴坐在办公桌的座位上,略带惊奇的看了眼许秋,打了声招呼:“早啊。”

“早……”许秋解释了一句。“田晴学姐,我周六加班了。””

田晴“噢”了一声,顿时兴趣缺缺,她还以为许秋也加入了和她一样的“咸鱼党”,没想到并非如此。

许秋没再搭理田晴,也没有急着去找魏兴思处理《焦耳》文章的事情,而是先进入里间实验室中,找到正在做实验的莫文琳,打算给她安排一下工作,制备基于Y系列受体材料的器件。

不过,还没等许秋开口,莫文琳便一脸笑容,主动说道:“周五我做的一批叠层器件,效率最高达到14.02%了,正式突破14%!”

“嚯,不错啊!”许秋赞叹了一句,这也算是意料之中的结果,他现在模拟实验室中,叠层器件效率已经达到了14.5%。

不过,在现实中,这还是有机光伏领域的器件效率首次突破14%,确实值得纪念。

莫文琳扭头看了看许秋:“你好像不是很惊讶的样子嘛。”

“这是对你能力的信任啦,”许秋随口找了个理由,然后说道:“对了,等下需要你帮忙做几批器件。”

“什么器件?”莫文琳问道:“是关于叠层器件的新想法,还是这周你新合成出来的材料?”

“是新材料,Y系列受体,上周我一共开发了有四种,分别是Y1、Y2、Y3和Y4。”许秋回应道。

按照之前的命名,这些材料本来应该是叫Y3-Y6的,不过许秋后面想了想,感觉直接从Y3开始不太好,别人会问你的Y1和Y2呢,便决定把原先的Y1和Y2直接抹掉。

也就是说,现在的Y1-Y4分别对应于原先的Y3-Y6。

其中,现最佳体系是Y3,和J4匹配,在模拟实验室中的器件效率高达14.8%。

原Y1、Y2虽然贡献很大,但是在未来的功劳簿上就不会有它们的名字了。

至于原先的Y7-Y11,许秋暂时也不准备拿出来,毕竟是“改进”失败的产物,现在他的主要精力,还是打算放在效率的突破上面。

其实,也是因为团队缺人手,如果有机光伏团队的人手足够多,像原先的Y1、Y2、Y7-Y11,这些边角料也可以转交给其他人,足够让一两个人吃的饱饱的了,发一两篇AM出来,外加几篇JMCA、CM之类的文章非常容易。

“行,我帮你试一试,你打算用什么给体材料。”莫文琳点头应下,又补充道:“刚好我今天准备做一批三元体系的器件,可以放在一起进行蒸镀。”

“用目前性能最好的给体J4吧……”说完,许秋突然顿了一下,脑海中灵光乍现,嘀咕着:“三元体系……你之前有试过把三元体系用到叠层器件当中过吗?”

“没有用过。”莫文琳摇了摇头,反应了过来,说道:“你是说……打算尝试把三元体系用在叠层中?”

“没错,这或许是一个好的方法。”许秋一边在脑海中现场推演,一边表述出来:“比如……我们可以构建一个这样的三元体系,包含一个给体材料,一个富勒烯衍生物受体PCBM,再加上一个非富勒烯受体,比如IT-4F,IDIC-4F,将其用在底电池当中。”

“这样就能够通过调控两种受体材料的比例,直接改变底电池的光吸收性能,从而改变底电池的电流密度,同时还能同步控制透射过底电池到达顶电池的光线,调控顶电池的电流密度,最终实现底电池和顶电池的电流匹配。或许这样做比原先两个都是二元体系的叠层器件,调控起来更加容易一些……”

莫文琳似有所悟的点点头:“听起来似乎是一个不错的想法,那我下周试试看。”

“嗯,那你先忙吧,辛苦了。”许秋返回办公桌,他越想越觉得这个想法不错。

之前用两个二元体系制备叠层器件,通常都是通过改变有效层厚度的方法,来控制底电池和顶电池的电流密度。

这种方法虽然在调控电流方面是有效的,但也会让器件的性能处在非最佳的状态。

比如对某种有效层来说,100纳米左右的膜厚是最佳状态,但为了电流匹配,现在不得不将其做到175纳米的膜厚。

这样做虽然电流是保住了,但效率肯定会损失不少,比如本来有12%的效率,现在可能就只有10%了。

而引入三元体系,可以提供一个额外的优化可能性,直接对有效层内部的材料的比例进行优化,不需要对膜厚进行改变,能够让有效层的膜厚始终处于对应最佳器件性能的状态下。

想到这里,许秋也颠覆了他一直以来对三元体系的认知。

之前他认为研究者们开发的三元体系,用到的材料都是现有的材料,效率方面也很难比得上二元体系,怎么看都是在水文章嘛。

现在看来,之前的判断稍微有些武断。

有些工作看起来水,其实只是暂时没有找到它应用的地方,“灵活性”其实就是三元体系的一大优势。

如果当初把三元体系一棒子打死,估计现在的许秋也不一定会想到这个思路。

他急忙将“三元体系与叠层器件结合”这个想法用于模拟实验室中,进行摸索。

理论上可行,但具体上行不行,还是需要经由实际操作来检验。

在给莫文琳安排好工作后,许秋打开电脑,检查了一遍《焦耳》草稿正文,随后带着U盘前往218。

提示: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

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
新书推荐:说好的钓鱼,你怎么抽上水了?开局巅峰贝克汉姆,帅就完了四合院:从认一大妈当干妈开始我的夫人是神捕这个明星来自末世从迪迦开始的无限之旅我有一颗两界珠没野心的影帝港综,捉诡成仙从猛诡差馆开始斗罗:一卷山河社稷图
返回顶部